close

人生意義與生涯規劃
演講者
傅佩榮教授


時間
2006-10-23 18:30


地點
蘇格拉底廳


演講時間長度
2 小時 0 分鐘


講綱



演講者簡介

台灣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系
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
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。
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
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,講授儒家哲學。
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所主任。
學術專長:儒家、形上學、先秦哲學、宗教哲學
曾開設課程:宗教哲學、哲學與人生、儒家哲學研究、形上學、論語解讀、哲學英文、西洋哲學史、先秦儒家哲學。

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,曾獲台灣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、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、民生報評選為校園熱門教授等。
另外,在學術研究、寫作、演講等方面皆有卓越成就。作品可說深入淺出,擅長說理,亦曾獲台灣國家文藝獎、中正文化獎。著作甚豐,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、人生哲理、心理勵志等。
還有有聲書系列〈創意人生〉、〈重建心靈〉及《儒家與現代人生》等。
著作:
「轉進人生頂峰」、「文化的視野」、「創意人生」、「活出自己的智慧」、「柏拉圖」、
「儒家哲學新論」、「為自己解惑」、「中西十大哲學家」、「西方心靈的品味」、
「宗教與人心安頓」、「現在心靈的定位」、「論語(解讀)」…等七十餘種。



演講記錄
10/23(三) 自我管理與激勵-自信自在就快樂主講人:傅佩榮教授

各位同學大家好,白板上的這16項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之一:
一、自我認知:
1. 年齡.外表.健康.聰明,生來就有的
2. 家庭.教育.專長.職業,所得到的訓練,裝備
3. 財富.名聲.地位.權力,奮鬥十年之後有的
4. 朋友.志趣.社團.信仰,與個人選擇有關
請同學們問自己哪一項最重要, 排出優先順序。
人生是不斷選擇的過程,但事後會覺得很可惜。什麼是悲劇?得不到我所要的,但得到我所要的也是悲劇,因為-得到之後才發現搞錯了。許多人努力追求之後才發現那目標不是自己所要的,譬如財富.名聲.地位.權力。
因此我今天要為大家說明:
1.如何了解自己:從儒家學會自信,從道家學會自在。
2.走向成功的人生:(1)有明確的目標,(2)全力以赴,(3)自得其樂,(4)提升心靈的關懷層次。你先認清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,因為今天做的選擇會決定將來的結果。因此我們要由此建構自我的價值觀。

二、16項選擇:
(一) 年齡.外表.健康.聰明
1.年齡
年齡並不那麼重要,每年台大的大一新生都是十八歲,我已經超過3個18歲了。我教哲學與人生,還有學生記得我二十多年前說的ㄧ句話:一個人考不上狀元並不可恥,但一個人因為自己考不上狀元覺得可恥才是真正的可恥。
這是28年前的事,正好是我現在年齡的一半。年齡重要嗎?年齡並不重要,就像我會羨慕各位同學嗎?不會,因為我也唸過大學,但是各位要活到老師這個年紀就不一定了(大家笑了)。 因此,重要的是明白,年齡是公平的。如果你今天活得很實在,你就擁有真實的生命。通常年輕人很容易浪費時間,曾有人問過我:如果今天你重唸大學,你會怎麼唸?這種假設性的問題,只能嚮往了,所以對於年齡要有所了解。我在德國唸了4個月德文,學到一句話:60歲的人羨慕50歲的人,就像50歲的人羨慕40歲的人一樣。所以要常常想到10年以後,怎麼看今天。假設同學們今天是22歲,10年之後你32歲時,就會很羨幕22歲在台大唸書的美好時光,那麼就應該好好把握今天。雖然這句話你們現在聽了沒感覺,二三十年後再想起來就知道這句話的涵義。我為什麼不羨慕別人?因為我常常想,10年以後看今天,覺得今天真好,那我今天想十年以前,那不是更好,但是,不可能回到10年以前,所以我從十年以後看今天,我隨時活在十年以後對今天的羨慕之中。我對時間認真掌握,從不浪費時間,每一天都是一個黃金時段,所以對於年齡,不要羨慕,好好把握現在,從將來看今天,會覺得今天特別可貴。

2.外表
一般人都重視外表,一見面就看這個人很帥,那個人很美,外表有什麼特色呢?外表是相對的,看誰在判斷。我在美國耶魯大學唸書時,台灣去的男生多女生少,12個台灣去的學生當中,只有2個女生,當時有個電機系的同學回台灣相親,回學校之後找我聊天,也許他覺得唸哲學的比較會選擇結婚的對象。我說:你就簡單介紹一下你認識的三個女孩子有什麼特色,他說:第一個漂亮,第二個聰明,第三個能幹(大家大笑)。三句話講完,我為他分析:漂亮是相對的,你看她覺得漂亮,結婚以後天天看就不覺得漂亮了,因為天天看所以就不覺得有什麼特別。能幹,那何不娶個菲傭呢?我建議他娶聰明的,因為聰明的人會讓自己變的漂亮,也知道怎麼讓自己變的能幹,學什麼都快,我講了半天,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是言者諄諄,聽者藐藐,他回台灣之後娶了哪一個啊?漂亮的,但結果並不快樂。事實上,一個人長的漂亮,久了會忘記自己的內在,所以我要強調,外表是相對的,漂不漂亮不相干。
許多學生在唸書時還很天真,覺得被愛是幸福的。我說這話不能亂講,被愛不一定是幸福的,要看是被誰愛。被你不愛的人愛,是痛苦的,是危險的。這就說明了,你是漂亮的,很多人對你表示好感不一定是件好事,所以我們對於外表不要太重視,人總是要慢慢成長的。你見過哪一個人可以說是資深美女呢?資深就沒有美女(大家笑),所以要注意到內在的條件。
有一次我去保險公司演講,和一位小姐一起坐車下山,她告訴我她的遭遇。她是台大中文系畢業的,以前在學校唸書時不管出太陽還是下雨都一定有人撐傘,有一次和男朋友看到一位媽媽在路邊為小孩把尿,就想說如果我以後也變成跟她一樣,死了算了。後來她結婚了,也有了孩子,有一次在路邊為孩子把尿,突然想到自己以前說過的這句話,想說如果我現在被我以前的同學看到,死了算了。死亡多麼容易(大家大笑),但是當了媽媽以後就不一樣了。以前所需要的是外表,後來就是為人母的豐富愛心。所以說人會轉變,既然會轉變,何必太重視外表呢? 但是台灣社會很少人可以超越這個迷思,連那個XX美都要去整形,真是嚇死人。 (大家笑)實在是很可惜,她完全不了解外表。所以重要的並不是外表,而是內在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特質是否能切合。

3.健康
說到健康,很多人都認為健康很重要。事實上,健康也是相對的,這世界上沒有人完全健康,也沒有人完全不健康,你只要活著,只要可以活動,都擁有一定的健康條件。
很多年前,我過了40歲,朋友勸我要多運動,說:你現在是中年了,要多運動。我說:我就是沒有時間運動。他說:那我教你一招,從今天起呢,看到樓梯,就不要坐電梯。我問說為什麼要爬樓梯呢?他說根據醫學研究,多爬一格樓梯,可以多活4秒鐘。我聽了之後很興奮,就問說:天天爬樓梯多活的3個月要幹什麼?他說:繼續爬樓梯!(大家大笑)這樣變成,人生以爬樓梯為目的!
身體健康,我認為是必要的。什麼叫必要,我們學哲學的,說話要準確一點,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,但有它還不夠,這叫做必要。你非有健康不可,但光有健康不夠,你有健康是為了達成更高的目標,同學們很多人跟我一樣戴眼鏡,犧牲了眼睛的健康,但我們得到了知識,你當然認為知識比眼睛的健康更重要,不然你一輩子2.0,但是個文盲,那有什麼意思呢?我們戴上眼鏡是0.2,但我們多學點東西。所以健康是必要的,它讓你達成你要追求的目標

4.聰明
我這樣講,各位就知道我的重點放在聰明上了。聰明是什麼?簡單說來,聰明就是一個人對某一方面有特別敏銳的反應。比如,按照大學的方式,聰明分為三個方向:自然科學,社會科學,人文科學。你從小就喜歡自然,喜歡研究機器,小時候就學會了電腦,那你當然學自然科學;你從小喜歡看到遊行示威,樂於去靜坐,那麼你學社會科學;像我的話,一坐下來可以一天12個小時不動,這是學人文科學方面的,它需要你坐得住。你要看自己在哪一方面有發展的潛能和傾向,你就可以比別人快一點,每個人敏銳的方向不一樣,所以不要羨慕別人,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聰明的方向,再加以培養。

第一關,就是年齡.外表.健康.聰明。哪一個重要?我只提供參考。

(二)家庭.教育.專長.職業,
1.家庭
家庭分為兩種,對各位同學來說,是父母所給你的。有些相當空洞,家庭教育對很多人來說沒什麼實質內容,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家裡看電視,要不然在電腦前面看資料,慢慢成長。電視所能帶給你的可能是負面的,我女兒年紀比各位大一點,她國中時跟我說,長大之後要當壞人。我嚇一跳,問說為什麼要立志當壞人呢?當時電視劇都是30集一個單元,她說好人從第一集倒楣到第29集,最後一集才翻案,壞人從第一集得意到第29集才被抓。我這才發現電視對很多人的觀念產生影響,所以感覺家庭教育慢慢空洞化,父母只希望你把書讀好,他們認為唸好書,學校自然也會教做人處事。其實未必如此,所以對很多人來說,家庭教育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,如果我問你的話,你不一定說的出家庭教育的實質內容。畢業後立即就業,這是第二種情況,學校像是職業訓練所。

2.教育
台灣的教育只有2種,高中畢業以前只有升學教育。這十年的教育改革,補習班多了六倍,許多學生明明是北一女.建中的,還是要補習,因為想考上第一志願。
進入大學以後只有一種教育,是職業教育。大家現在想的是什麼?畢業以後如何就業。去年我有一位朋友,他的兒子考上台大哲學系,拿到榜單時全家哭成一團(大家大笑)。為什麼?因為哲學系畢業怎麼辦,可能找不到工作,失業,這就說明了我們教育內容出了大問題。各位都耳熟能詳的,這星期才發生的事,我們台大校長要台大同學推行四不運動,我開始還以為是什麼神聖的宣誓,一看內容簡直不敢相信,要求同學:第一個考試不作弊,第二個作業不抄襲,我要是台大學生我就會覺得這是種侮辱。第三個更好笑了,是腳踏車不亂停(大家大笑),第四個是在教室不要喧嘩,前面兩個作弊抄襲呀,好像還當你是高中生,後面兩個簡直是講小學生。做為台大新的四不運動,我們聽了覺得很傷感,也難怪台大進不了100大。因為你根本只是說不要不要,而沒有什麼積極的理想,這種不要不要只是在要求中學生的,對大學生不應該消極地說,你不要這樣,不要那樣。這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問題。

3.專長
你一定要有專長,才可以退而不休,可以做什麼?可以當顧問。有個人好不容易當了顧問,結果人家名片給他印錯了,印成顧門,他說,怎麼少個口呢,拿去重印,印成”顧門口”(大家大笑)。
所謂的專長是你自己喜歡,也不斷在進步的,在這個行業裡面,你是走在前面的,別人可以從你這邊獲得指導。

4.職業
很多人都喜歡有好的職業,但是職業有3個缺點:
(1)得到職業就失去自由,所以職業的英文是Occupation,代表什麼,You are occupied 你被佔據了,你從25歲就業開始,40年之後,65歲退休,你40年中每天早上9點~下午5點,最精華的時段,最清醒的時段,被佔據了。當你清醒過來可以自由發揮的時候,你已經65歲退休了,這一生也就沒什麼可以說的了。
(2)職業可能改變,有時候是經濟不景氣,你被老闆開除了。有時候是轉換跑道,你把老闆開除了。反正一輩子平均換3~4個職業
(3)職業將來會退休,也是一個最大的缺點,同學們心裡一定想說退休離我早得很,但是將來一定會退休,退休之後你要做什麼呢?你一定要有個專長,所以就回到第三點-專長。

(三) 財富.名聲.地位.權力-奮鬥十年之後,同學們可以想像自己在社會上的成就
1.財富
我在台大當教授,大家都覺得看起來很清高,但其實我們還是生活在社會上。我1984年剛回國時,在台大當副教授,當然我姓傅,一輩子都當傅教授,〈大家大笑)。有一天我坐計程車去台大上課,我跟司機說我要到台灣大學,司機看我穿著,問我:你是台大教授嗎?他接著語帶尊敬地問:你一個月10幾萬吧?他講完之後我倒是對他很尊敬,一個計程車司機居然有這麼偉大的見解,認為教授一個月應該10幾萬,我現在都還沒十幾萬呢!那1984年時是幾萬呢,只有3萬多,司機一聽緊急煞車,說:那不是跟我一樣嗎!!我就覺悟了,開始了解自己的聰明,培養自己的專長,取得自己的財富,只要你手段正當,你就盡量賺吧!
我有什麼專長呢,我有兩個專長:
(1)寫作-我出的書超過90種,寫作成為我的專長。但是寫作並不容易,我有個朋友叫林清玄,他小學五年級在課堂上聽老師說作家的生活,覺得很感動,表示他的聰明在這一方面,他就決定以後要當作家。他父親是農夫,問他:你長大後要做什麼呀?他說:我長大以後要當作家。他父親問:作家是什麼,有這一行嗎?他說:作家就是坐在家裡寫字,寫完字寄給別人,別人寄錢給你。他父親聽完後一個巴掌打下去,說:這麼好的事會輪到你嗎?(大家大笑)他真的是有名的作家,但他付出了什麼代價?頭髮全部掉光。沒有專長是不用付出代價的,我為了寫作,別的不說,光是培養自己訓練翻譯的能力,把英文的哲學書翻譯成中文,就翻譯了200萬字。翻譯了200萬字才敢寫作,我到現在寫文章,拿起筆就寫,不用打草稿,也沒什麼好改的。別人跟我約稿,說好多少字,1小時1000字,按時取件,為什麼?因為翻譯翻過200萬字,你沒有前面的功夫,不可能有後面的結果,天下沒有僥倖的事,誰生下來會寫文章?你專長培養出來了,自然就不一樣。什麼是專長?專長就是比別人好一點點,就是那一點點拔尖,突顯出來,多少年的功夫就在那一點點上。
(2)說話-我把演說當作專長,真的是十分不可思議。我小學沒講過話,為什麼沒講話呢?因為我小時候口吃,一個字都說不出來,重複幾十遍。我講一下我如何培養我的專長,那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歷練。我很怕上學,小學老師最喜歡叫大家唸課文,我念課文口吃,所以非常自卑,連老師也笑我。我父母有7個小孩,也沒辦法幫助我。那時我才八歲,我自己想:考試考好點,大家就不會笑我了,所以我拼命唸書。做任何事都要有動機,有動機才有動力,像我在美國唸書是4年一定要回來,所以動機很強烈,可以一天唸書12小時。我從小最喜歡考試,因為考試時不准講話,所以我功課很好。我在台大教書,知道唸書是很沒人性的事,唸書要有動機,競爭激烈需要動機,畢業後要找工作,需要動機,沒有動機,為什麼要唸書?人都有惰性,這是沒有辦法的事,所以我就一路唸書,我一直到高二才去矯正口吃, 從小三~高二,9年之中沒有在公開場合講話,是不能也,非不為也。9年的痛苦改變了我這一生,所以我有兩個特色:(1)我這個人絕不嘲笑任何人,因為小時候的苦受了很多,能夠活著就很容易快樂。(2)說話,我特別從說話去訓練自己,我念的是哲學系,各位知道什麼是哲學嗎?哲學就是把簡單的說得複雜,懂的說成不懂(大家笑),我自己教書以後就下定決心,我說話一定要讓別人聽得懂。我從小不能說話,所以非常在意自己的說話。我現在每天都在說話,為什麼呢?因為我說的比別人多一點點扼要精簡,沒有太多廢話。其實說話誰都會,那別人為什麼要聽你說呢?因為你用心,下過功夫,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,什麼地方受過傷害,什麼地方就特別堅強。
在此我們提到,因為有專長(寫文章,說話),所以財富不是問題。你有專長嗎?不用擔心,你取得財富別人還感謝你。你有專長之後,就獲得你應該有的,但是對於財富要有兩種態度:(1)做財富的奴隸,或是(2)做財富的主人。你要做哪一種?通常有些人得到財富之後,就變成守財奴。做財富的主人的話,財富使人自由,我的財富夠的時候我就很自由。蘇格拉底說:遇到一個富有的人要問他兩個問題:(1)你以什麼手段取得財富,(2)你是財富的主人嗎?

2.名聲
我們對於名聲要小心,尤其是遇到記者。記者有兩個綽號:(1)製造業-專門製造名人,(2)屠宰業-專門屠宰名人。所以不要羨慕名聲,有名聲的話就會失去個人的自由。這一點值得思考,如果你要做公眾人物,要考慮付出代價。

3.地位
地位往往跟你社會的經驗累積有關,每個行業都需要資歷,才有地位,所以很難僥倖,但是名聲不一定。

4.權力
我們ㄧ向不重視權力,因為權力來自於老百姓。這是個民主時代,就算是總統也是每隔幾年就要重選的。對權力不能太執著,權力使人腐化,權力壓力太大,你看這些政治人物,不管是什麼黨的,做官做了幾年之後看起來都很憔悴,這就說明了有權力很辛苦,不要太執著。

(四)朋友.志趣.社團.信仰,
1.朋友
一般人都覺得朋友很好,但你還是要分辨是什麼樣的朋友。至少分為四種,從低到高:
(1)酒肉之交,一起吃飯喝酒,娛樂的
(2)利害之交,一起作生意的,合則兩利
(3)道義之交,道代表共同的路,義代表正當性,理想是一樣的,
(4)生死之交,最難得的,替他死了都甘心,
這四種朋友是不一樣的,有些人可以橫跨兩三種,四種通通具備是很難得的。你要問問自己交到的朋友是哪一種,要怎麼交到最好的朋友,常常是患難見真情,西諺有云: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. 在需要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,患難見真情。這個時代對於交朋友的觀念很偏差,有人跟我說我們現代人要交三種朋友:醫師,律師,法師。如果你生病了,有醫師朋友可以幫你準備好病房,不然你可能在急診室睡三天;現在社會很複雜,法律多如牛毛,有律師朋友可以幫你化解很多問題;人總會死,死了之後去哪裡?法師給你準備去處。
這就太現實了,什麼師都好,就是不要老師,老師聽起來就有壓力。我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個同學,他問我:老師你還記得我嗎?我說:我記不記得你並不重要,你記得你自己嗎?(大家大笑)所以老師講話一般人都不要聽的(笑)。
我對朋友有兩個定義,給大家參考:(1)朋友就是一起製造回憶的人,什麼叫一起製造回憶呢?同學們現在念台大,參加很多社團,拍了很多照片,這就是你的回憶,將來看相簿,就會發現朋友是一起製造回憶的人。(2)朋友就是在背後替你辯護的人,每個人在背後都會受人批評,你的朋友會為你辯護,這是最可貴的,很多人聽到朋友被罵時不講話。我的朋友很少,但是只要我的朋友被批評,我一定幫他講話,不然我就沒有把他當朋友。同樣的,我也希望我的朋友這樣對我,所以要記得這兩點,就可以分辨什麼朋友是道義之交。

2.志趣
人活在這世界上總要發展自己的志向和興趣,這也跟交朋友有關係。以前我們唸論語時,有些解釋不太清楚,子曰:無友不如己者。老師都把它翻譯成,孔子說: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。這句翻譯是錯的,你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,那要找誰?找比你好的,但是他也唸過這句呀(大家大笑),那就沒有人可以跟你交朋友啦。論語又說:有朋自遠方來(大家大笑)。所以「吾友不如己者」這句話是說,不要交跟自己志趣不相似的朋友。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活得愉快,活得愉快的方法就是跟自己有相同志趣的朋友在一起,大家都有共同的嗜好跟興趣,這樣的快樂是很扎實的。

3.社團
提到社團,就覺得很傷感,台灣的大學辦得不夠好,原因之一就是畢業的校友不太認同母校,這一點從捐款看得出來。我畢業於美國的耶魯大學,耶魯大學每年畢業校友的捐款都是10億美金以上,台大的校友捐款每年有1億台幣就不錯了。以我為例,我們對美國的母校有特殊的情感,母校擄獲了我的心!怎麼說呢?我在耶魯拿到博士回台灣之後,第一年在感恩節前夕收到一封信,內容是:親愛的校友,又是感恩的季節,請你捐款(大家大笑)。捐款的要求不多,每人25元美金,如果忘記捐,到了耶誕節前夕,還會寄信再提醒你一次(大家大笑)。這正好符合心理學的第一個原則,人在被需要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重要,所以立刻捐錢,而這一捐錢又符合心理學第二個原則,捐了款就會認同它,會為自己的母校講好話。這就是外國大學成功的地方,每個人對於母校的認同十分令人感動,所以要了解社團、團體,今天你以它為榮,將來它以你為榮,就看你怎麼奮鬥。所以有台大這個招牌,佔了很多優勢,招牌唬人,一開始幾年可以靠母校,但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。

4.信仰
15年前我當系主任時,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,是一位小姐打來的。她說:「這裡是監察院長辦公室。」我嚇一跳,公教人員最怕監察院了。她說是院長找我,希望我到監察院一趟,我說:「要告訴我是什麼事,不然我不去。」秘書說:「那麼請院長跟你說話,」當時的院長是陳履安,我就問他有什麼事嗎,他說,他上星期天在家裡聽收音機聽到我的演講,很有興趣,想跟我談談。這令我十分感動,因為他很有心。第二天我去看他,結果他是找我去聽他演講(大家大笑),從2點半講到5點,他一個人講。他跟我講他信仰佛教的經過,他是MIT碩士,美國紐約大學數學博士,回國之後擔任國科會主任委員。在他任職期間發生了一件事,大陸大興安嶺發生火災燒了幾個月,根據中共新華社報導,中國集合了一群氣功師父同時發功,把火災撲滅。所以台灣國科會就撥錢,找了6位清華大學教授要研究氣功,半年之後結果出來,證實真的有氣功,但是能不能滅火,還要再研究!我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,所以整個研究並沒有一個結論,但是改變了陳履安,他本來是學自然科學的人,很鐵齒,認為宗教是騙人,鬼神是瞎掰。但是經過這件事之後才發現除了自然科學以外,還有生命現象的複雜內容,所以他就上山去找惟覺老和尚打禪七。早上4點起床,10點睡覺,7天不能講話,整天聽佛經。他一共打了4次,他就跟我講佛經的道理,我說,這些道理都很容易講,但是怎麼實踐才重要。陳履安說:「好,我告訴你我怎麼實踐。我信了佛教之後:(1)完全吃素,(2)謝絕一切應酬,(3)戒掉娛樂,如麻將和高爾夫球,(4)把父親留下來的古董字畫珍珠寶貝一千多件全部捐給佛教義賣。」當時他家裡的地本是國家的,全部還給國家,一毛錢都不要補償,然後他把他父親的骨灰從泰山請出來放到佛光山去。他有四個兒子,大兒子出家了4年,後來才結婚,二兒子在美國哈佛唸完法律博士之後,在美國波士頓幫當地的流浪漢窮人打官司,不收錢,我聽了很感動。所以一旦有了信仰,價值觀就會完全不同,我是儒家,那佛教和儒家有何差別?儒家是看得破放不下,佛家是看得破放得下,差一個字。碰到真正信仰的時候,很少人覺得自己很有水準,真正的信仰要面對的是生死問題,碰到死亡這一關,什麼都要放下。一生所追求的東西,不管得到多少,都要放下。請問,你還剩下什麼?西方在接近文藝復興時代,有個作家叫但丁,他寫神曲, 他描述地獄非常生動:地獄門口寫了一排字:進入此門者,放下你的希望。什麼叫地獄,地獄就是沒有希望的地方。我們為什麼活著,因為活著就有希望,這個希望到死亡能不能停止呢?如果沒有宗教信仰,到了死亡當然就停止了。人死如燈滅,還剩下什麼?所以宗教信仰對各位同學來說也許還很遙遠,但不要忘記,你如果思考遠一點,將來也可以感受到生命有其深刻的一面。死亡這關如果不能看透,人生所有的一切終歸是一場空而已,這就是我所提到的信仰。

那麼,現在複習一下這16項選擇,同學們心裡開始選擇,依序選3個,選了有什麼用呢,除了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的朋友,男女朋友也可看看是否相合,只要有一個相同就可以了。
不要忘記人是會變的,每隔5年10年,次序會調整,會受社會上的經驗與事件影響你的想法。或許看一本小說,看一部電影,想法就改變了。不要害怕改變,要真誠,勇敢的面對自己。一起生活的人,則要想想我們共同的目標是什麼。這是我學哲學研究出來的方法,提供給各位同學參考。如果你快畢業了,你就要問自己你這一生所要追求的優先順序是什麼,當你這一生碰到任何需要選擇的情況,就不會猶豫不決,也不會後悔不已。人生一定是有得有失,不選擇就是放棄,你不能什麼都要,最怕的是你要的不是你真正想要的,等你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。再來是你要如何活得有自信呢?當然是和人際關係有關,這裡有三個原則給各位同學參考,和別人相處時:(1)內心感受要真誠,(2)對方期許要溝通,(3)社會規範要遵守,這是我學儒家的心得。
小時候有個老師喜歡叫我們孝順,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並不符合現實。如果我沒有唸儒家,我到現在仍不知道什麼叫孝順。所以同學們要記得,方法最重要,你不懂方法,就變成教條八股。誰不知道要孝順?但是孝順要怎麼做才算呢?所以我就提提我跟父母怎麼相處。我的父母生了7個孩子,我父親是公務員,家裡很窮。我勸各位不要算命,因為太準,又不能改,如果可以改就代表不準。為什麼我叫大家不要算命呢,因為我母親就是讓人家算命,使她這一生受了很多委屈。她小學二年級時外婆帶她去算命,算命的說這小女孩命不錯,50歲以後躺著就有飯吃。當時大家都很興奮,因為躺著就有飯吃是形容一個人養尊處優,有人伺候,子女孝順。所以我母親生了這麼多孩子,心裡常常想著50歲以後就有好日子過了,結果我母親在50歲那年因為工作過度勞累,脊椎骨長腫瘤,動手術失敗,半身不遂,真的是躺著就有飯吃,30年。我從美國唸書回來時我母親已經躺了12年。第一個,剛剛講過,內心感受要真誠,我自己的母親躺了12年,我當然希望她快樂。第二個,對方期許要溝通,要跟母親溝通,我就問她說:你要我怎麼做你會比較開心呢?第三個,社會規範要遵守,我也有給我父母生活費,每年給她加薪,我就問以後我每個月多給你3000塊你會比較開心嗎?但沒想到我母親說:「你給我錢沒有用。」我問為什麼?她說:「因為我癱瘓了,我不能吃很多東西,也不用買很多衣服,所以錢沒有用。」那要怎麼辦呢?我想到一句話,揚名聲顯父母。我ㄧ回國就在很多單位演講,名聲還不錯,但我母親說:「你在外面有名有什麼用呢?別人又不知道我是你媽媽。」最後我就問:「那你到底要我怎麼做呢?」我母親說:「你要我快樂只有一個辦法,陪我打麻將。」打麻將在家裡叫做娛樂,我就是這樣學會打麻將的。每個星期六回家陪父母打麻將,我就發現我母親很快樂。她坐輪椅,上了牌桌完全忘記生病,比健康的人還有活力。但是我陪父母打麻將的樂趣有限,因為只能輸不能贏,贏了他們就說你不孝順(大家笑了),不過任何事情只要了解了就能化解,所以父母找我打麻將我從來不推辭。但是一個人的期許在得到滿足以後就會不斷提高,所以我母親就會希望我每天陪她打麻將,這時候怎麼辦呢?要溝通。我只有兩個選擇:好或不好。但是再怎麼親密的關係都有說不的時候,不管是夫妻父子朋友。我說不的理由有二,我告訴我母親:(1)陪父母打打麻將是快樂的,但這種快樂不該一個人獨佔,因為我有7個兄弟姐妹,(2)我除了是你兒子之外,還有另外6個角色要扮演:結了婚是先生,生了孩子是爸爸,在學校是老師,在社會是公民,是很多人的朋友之一,也是兄弟姐妹之一,正好7個角色,你有7個孩子,我有七個角色,一個星期有7天,一人陪你一天不是正好嗎?」講完畢的那剎那,我自己都覺得無懈可擊呀(大家大笑+鼓掌)。所以我母親就說,好,你每星期陪我一天我就滿意了。所以人跟人相處,最重要是要找到一個穩定的模式,長期維持和諧的關係。跟任何人都一樣,人與人的感情為什麼常常有變化?因為感情愈來愈好,根本不可能,最好能夠找到一個穩定的模式,長期維持和諧的關係。人生最可貴的是和諧,而不是愈來愈怎麼樣。
要知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,經由小事(例如讓坐)肯定自己是個人!會使自己更快樂,所以我養成讓座的好習慣,因為不讓座是一種良心的煎熬。
我學儒家之後活得很快樂,因為真誠。我從來不講人性本善,而是強調人性向善。向來自真誠,真誠引發力量,由內而發。要自己做該做的事。力量代表向,但要有真誠做前提,當你不真誠時,沒有人不人的問題,只有人才有應該的問題,其他的萬物沒有應該的問題,只有生存的問題,全靠本能。這是儒家的思想,多好,對任何人都要真誠,但真誠絕對不是受騙上當。儒家的思想是不逃避,能夠勇於面對,承擔責任。在易經裡面說得很清楚,你要做到真誠,要做到兩點:(1)防範邪惡,以保存內心的真誠,真誠與邪惡勢不兩立,(2)修飾言詞,以建立自己的真誠,我有多少感情,我說幾分話。
接著我們來談談道家的思想。大學時代是儲備知識的階段。什麼叫道家?它和儒家不一樣,因為提出一個道學。我在美國唸書時,看到外國人形容道家時嚇一跳,他們形容道家是中國古代最具有革命性的學問,這是因為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。他們說得很對,因為道家用道來代替天,這就是革命,中國古代皇帝的聖旨第一句都寫,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,自命為天子,這就說明了「天」是整個社會與一切生命的主宰,但是老子用道代替天。西方哲學家讀了中國的儒家和道家,都喜歡道家遠遠超過儒家,因為看不懂道家,所以崇拜。這就說明了可以用言語來形容的道,不是真正的道,道是整體。蘇東坡曾說: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我們都在道裡面,要記得道等於整體,代表整個宇宙都在道中。所以不可能看清楚道,學了道家之後,從整體看部分,每ㄧ部分都很精采。道家使你不要談人間的相對價值要從整體來看。從整體來看就不再有差別性。人的痛苦有一半來自自我意識,道家就對你說,你要看開,從道來看萬物,沒有貴賤之分。莊子認為,要排除人是中心的觀念,這樣人的生命才會開闊出去,到達宇宙的境界。我們有時候也很嚮往這個境界,而西方作家梭羅寫湖濱散記也受到莊子的影響,就像中國認為自己很大,想想中國在四海之內不過是倉庫裡的一粒米。學道家的話,會心胸開闊,思想透徹,看得很淡,但絕不是消極無為,要無為而無不為,要放棄人為的造作。
現今這個時代,最大的威脅是憂鬱症。所謂的憂鬱症病患就是不能承受任何帶有目的性的問題,在台灣憂鬱症很少聽說有治好的,但是日本人做到了。他們做了一個實驗,就是無為,無為有兩種解釋:(1)無所作為,就是什麼都不做,(2)無心而為,沒有任何刻意的目的,做我該做的事,沒有壓力。ㄧ般人說話都有特定的目的,所以這個實驗的作法就是跟病患打招呼之後3小時不理會病患,自己看書,看雜誌,讓病患覺得你不在跟你在的時候一樣,半年下來,很多病患都好了。日本人也承認他們是受老子的啟發,而我們自己擁有老子二千多年,卻都沒有去應用,聽到老子只知道老子很難懂,旁觀者清,我們看自己的思想反而有壓力。
我看韓國古裝劇像是大長今、商道、醫道和明成皇后等等,非常感動,因為全部都是儒家的思想。他們將書法掛在家中的牆壁上,常常提到孔子的思想,劇中的男主角只要外出超過一個月,回家時見到父母一定跪下來行大禮。但是我們沒有這個傳統,我們的文化已經不見了,所以我覺得很可惜。文化應該包括禮儀的部份。韓國學生對老師最有禮貌,見到老師一定鞠躬,客客氣氣的,說話也站得好好的。有一次一個韓國的研討會邀請我去,邀請函寫說有個韓國的教授是我的朋友,大力推薦我,結果我到了韓國才發現,原來那位教授是我17年前的學生,以前到台大唸碩士。所以那幾天我過得非常開心,有個韓國教授全程陪同,遇到人便介紹,這是我的老師。所以老師一輩子都在等著好學生,學生好老師也就滿足了,但是重點是我能不能把責任盡好,能不能把我所學的交給學生,這是儒家的思想。所以孔子的學生分為四科(1)德行,(2)言語,(3)政事,(4)文學。言語排第二科,因為言語太重要了,言為心聲,常常自我反省,說話就會恰到好處,一個人的誠懇才能表現出來。

三、總結
我們今天談三個重點:
(1)你要認識自己:你這一生到底要追求什麼,你的生活有沒有重心呢?所以我們提出來四大類,每一類都有其分類的原則。第一類是你天生的條件,第二類是你所得到的訓練、裝備,與你所得到的職業,第三類是你具體的收穫,你畢業十年之後就有一些成就了,第四類是你一生之中都不斷在尋找的東西。你把這十六類合起來問自己,哪三項是我所選擇的前三項,排出來之後你這一生就省了很多麻煩,不管遇到任何事任何人,都不會猶豫不決,很快就會接近"四十而不惑"。但是也要保持彈性,因為人是會變的,只不過你要知道自己在往哪裡變。
(2)我們提到儒家的思想。同學們現在很年輕,30~40歲之前都是儒家的思想,要真誠要投入世界,要關懷人群,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也可以讓社會進步,同時有好的進展。我追求我的個人成就與社會的良性發展,配合起來,只有儒家可以做到這一點。儒家所謂的善,是指我跟別人之間,適當關係的實現,這個別人是指天下每一個人。所以孔子的志向是: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如果孔子不是以這樣的人性論做基礎,那他的志向不是很空洞嗎?怎麼可能做到老者安之呢?老年人得到安養,朋友們都互相信賴,青少年都得到照顧。孔子對人性的看法是『人性向善』,善是指我跟別人之間,適當關係的實現,所以他的志向就必然是,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,這完全合乎邏輯。孔子這樣的想法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,而是每一個人的想法,所以你學儒家之後自然會有一種責任感,我的成就和社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。一個人承擔責任不一定要做官,不一定要從政,我從我身邊該做的事做起,像我跟父母相處,跟家人相處,這些就是我的出發點,就連坐車的時候,同車也是一種緣份,當看到需要座位的人時讓座給他,你會發現自己不但快樂還有一種人性的尊嚴展現出來,感覺到自己內在有一種價值,是其他動物所做不到的價值。你常常這樣做,久而久之,就會像孟子一樣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」,然後最後你就很有自信,感覺到生命很札實,外面的挑戰對你來說都不是問題,內心的力量夠,外面的挑戰就時也運也,沒什麼好擔心的。
而到了30,40以後,你發現人生的歷練太辛苦了,這社會上沒有公平正義,任何時代都一樣。你總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適當的發展機會,這個時候你要學道家,否則難免會有偏激的想法。學道家之後,從整體來看,每樣東西都從真實到美感,而道家跳過善不善的問題,儒家講善,講向善,講至善。道家,不講善,道家講真實,由此直接跳到美感,如果真實得到肯定,那麼萬物都值得欣賞。所以道家中有豐富的美感,莊子說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」天地裡面有全然的美妙,宇宙萬物無一不美,不用說話就可以看到,因為你有一種道的眼光。所以你欣賞每樣東西時,參考老子所提到的三寶:
(1)慈。母親的愛,為什麼要用母親的愛來鼓勵你呢?因為道就是母親,道產生萬物出來,萬物是平等的。我們學道的話,就要練習慈愛,包容所有的一切,不要分什麼善惡,對任何人都包容,對所有萬物都包容並加以欣賞,看出他們的美妙。
(2)儉。要珍惜萬物,不可浪費,使物盡其用。
(3)不敢為天下先。我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,而要走在天下人的後面,這叫做讓,後。這三寶才能符合自然界的啟發,包容一切,對一切都要儉,才能讓大家享用,不會浪費;不敢為天下先,你不要爭,爭了就亂了。這就是道家,你到了30歲40歲以後,有這樣的一種道家思想的話,生命就比較容易安頓,會感覺到比較自在祥和,接受所有發生的一切並欣賞其豐富的內涵,這樣的人生我相信是比較理想的人生。所以同學今天在台大唸書,就是要把我們所得到的知識,變成我們將來生活轉向的動力,沒有觀念的話什麼都做不成,你有觀念的話,才知道觀念怎麼樣給你一些引導和啟發,你將來才有方向可以去發展。
所以畢業以後一定要記得,畢業才是學習的開始,你求職是為了得到更多的知識,所以一定要養成唸書的習慣,不養成唸書的習慣的話,損失的是自己。每天唸書,不要多,每天半小時,看看書,增加觀念。唸書和玩電腦不一樣,電腦是圖像影像式的,變化太快。坐下來唸書,唸書是把白紙黑字變成思想觀念,慢慢地,有什麼觀念就帶來什麼樣的行為,有什麼樣的行為就養成什麼樣的習慣,有什麼樣的習慣就塑造什麼樣的性格,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決定什麼樣的命運。從觀念、行為、習慣、性格到命運,你的命運在自己手上,就看你如何去接受,去發展。以上就是今天我們所談的重點,謝謝各位。

Q&A:
1.想請問板上的3項您選哪3項?為什麼?
答:這沒有標準答案,重要的是你跟誰相處,你跟誰的想法是否接近。你要我選的話,因為我的背景比較特別。事實上,每一個人的背景都很特別。
1.信仰,ㄧ個人完全沒有信仰,我很難跟他講話,為什麼?因為他完全沒有信仰的話,叫做天不怕地不怕。
2.朋友,因為朋友一起製造回憶,朋友在背後替我辯護。
3.專長,因為專長把我的聰明和我的財富連在一起。
這是我選的,只是給你們參考,我這樣選了之後我做任何選擇都很快,不需要猶豫不決,所以同學們要選自己的,每個人情況不一樣。有人從小生病,那當然選健康,這可以了解;有人小時候家裡很窮,當然選財富。重要的不是你選的對不對,重要的是你選了之後要問自己,你以後一輩子要跟誰在一起,要一致才好,要不然很麻煩,這一套叫做價值觀的澄清法。要設法知道自己要跟誰在一起,彼此觀念要協調,三個選擇至少有一個一樣,將來教育下一代才不會出錯,這是我們思考人生問題很具體的方法。

2.感覺上社團和志趣好像有可能一樣,然後志趣和專長也有可能一樣, 那社團、志趣、專長有什麼不一樣?無為而無不為的英文要如何解釋?
答:志趣比較偏重個人,社團是偏重團體,因為有時候你的志趣跟社團不一定配合,其實沒關係,看你重視哪一個,因為人還是有很多可塑性,還有開發的潛能。而志趣跟專長當然不同,志趣是志趣,有成果的才叫專長。
無為而無不為之英文, Do nothing and nothing is left undone.什麼都不做,但是沒有任何東西是留下來而沒做完的,你什麼都不做,所有的一切都會發展完成,你愈去思考要怎麼改變它的話,你是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,你再怎麼聰明都不能顧到全面,所以還不如順其自然,不要太刻意去改變任何東西,你做你該做的事,不要要求別人達到什麼目的。

3.對於自己的理想和想做的事在實踐上難以持續,對於這方面有什麼建議??
答:如果真的想做的話,你之所以無法做到或無法持續都是因為動機不夠強烈,你經常會分心,就不要怪你會做不到了。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清楚,我為什麼要做,我是不是非做不可,想清楚之後就不要三心二意,人最怕三心二意,到最後一事無成。

4.想請問關於人文思想方面,您會認為您是思想傳承者嗎,還有在考慮思想的過程當中,其實很多幾千年前的學者,儒者都已經講過了,那既然如此的話,為何您會把它當成一生的志業, 您會認為在其中有所創新嗎,還是以傳承,散播,教育的成分較高?
答:這問題問得非常好,人文方面永遠都要重新詮釋。西方學歷史的人說得很好:「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。」為什麼?是現代人看歷史,有現代人的眼光,每一個時代的人看歷史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,那我們今天看古代思想更是如此。比如說我現在講儒家,在座有誰聽過人性向善論?這是我講的,從真誠引發力量,讓自己行善,然後要擇善固執,止於至善。所以這種叫重新詮釋,詮釋時讓別人覺得有道理,就會使人有活力。我去大陸演講時,提到儒家都是反應熱烈,代表大陸在恢復文化,不然孔子會被韓國人搶去了。荷蘭的猶太人史賓諾沙曾說過:「善於隱藏者, 善於生活。」一個人懂得生活,一定懂得隱藏自己,比較自在。一個人活著就要過自己的生活,一個人活著就要好好的生活。

5.教授您剛剛提到我們要追求人生的定位,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,但是我覺得這句話是一種理想,達成這句話必須要有些方法和手段, 我想請問教授我們要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,並且確認那的確是我們想要的,無怨無悔。
答:這個問題就像孔子說一個人一樣,孔子說:「人焉廋哉。」一個人怎麼隱藏自己呢?他說三句話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」視其所以是他現在在做的事;觀其所由是他從哪裡一路過來,過去做過什麼事;最重要的是察其所安,他做什麼事,心裡很安,等於是目標放在什麼地方,心裡很安。所以你看一個人要怎麼看呢?他和你都無法隱藏的,要問自己現在在做什麼事,過去怎麼樣一路走來,有什麼樣的風風雨雨,但是我的心安在什麼地方,代表我將來要往哪裡走。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,所以孔子就要問學生志向了。我們為什麼成為朋友,因為志向一樣。志向一樣怎麼走都會碰在一起,志向不一樣,外表再怎麼合都沒用。所以這就是你看到人的生命的動態發展,你的腦袋在想什麼你的行為表現就往那個方向走。人生的方向很多,沒有一定對一定錯,但首先你要知道要讓自己過得快樂,另一方面要知道不能違背社會上的禮儀跟法律,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。你只要不違背法律禮儀,過你想要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事,不要妨礙別人,我也不要受別人干擾。但是要保持開放的態度,因為人會改變,不斷閱讀思考,你會有對人生不同的新的覺悟。

6.想請問教授,一般人如果有憂鬱的情況要如何跳脫?要如何面對憂鬱?
答:如果你要讓自己避免憂鬱的話,簡單說起來,有3個方法:
(1)空間,逃離,換個空間,這樣使你憂鬱的因子就會改變。
(2)時間,時間是最好的醫生,就要看能不能在時間過程中慢慢降低憂鬱的程度。
(3)思想,思想決定一切,所以你一定要自己想出一個頭緒。但是這很困難,因此多閱讀,看你讀什麼書就會有什麼思想,就會對你產生影響,你要謹慎選擇你要唸的書。

7.相對於現代社會男女關係的開放,責任是否已經名存實亡?
答:其實很多時候你不能單一的思考,要看對象是誰,人跟人相處最好還是漸進的方式。

8.想問教授關於性惡論,人之初性本善,有什麼看法,對個人來說要如何解釋?
答:性惡論,性是指人生下來就有人性;惡是指善惡,都是一種價值。沒有人生下來本性是善或惡,西方認為這是自然主義的謬誤--你把人生下來就有怎麼樣的本性等同為一種善或惡,這就是自然主義的謬誤。我們先不要講複雜的,先講簡單的,例如我說:「各位同學,人都是本善的」這句話等於沒講,大家都本善,沒有惡,那你怎麼知道善有什麼用呢?沒有差別,所以在觀念上在哲學上不能只說性善或是性惡,只能說性向善或性向惡。那為什麼選向善不選向惡呢?因為一般正常人只要心理不安,就有希望,向善,否則的話就不堪設想。

9.我想請問一下教授目的和動機之間的關係,因為很多動機是由目的而來的,剛剛教授有提到不要去想目的,可是又要具備做這件事的動機,這樣的思維模式要如何達成?還是說不要想目的是30~40歲以後的事,有動機是20幾歲的事,是這樣階段性的關係嗎??
答:這個問題很好,其實真的要分析的話可以再分析得更細一點,任何行為都有內在的動機和外在的目的。目的代表還沒有達成的,動機是我已經有的,動機會調整,會改變,而目的一旦選擇之後就不太改變。內在的動機可能每個人情況不一樣,程度也不同,但外在的目的是可以衡量的,跟幾歲倒沒有太大的關係。人的生命有個特色,英文叫做Self-regarding。每一個人的思考一定都是從自我開始去思考,為自己設想,沒有例外。沒有人可以避免把自我當做考慮的基礎,重要的是這個自我考慮的基礎是否會傷害別人或影響別人?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問題。所以我們講到儒家時,真誠引發內在的力量,就願意跟別人建立適當的關係。 講到道家時,發現這整個社會沒有公義,那你就可以放開,不要再執著非要怎麼樣不可。

10.剛剛聽老師講到老子,那他們所謂的道,是沒有形狀,很難讓人想到具體的東西,很虛無。又說自然無為,那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這是不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?
答:你的問題提到老子,你看老子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,是指我們對道無法用感官掌握,用觀念加以界定。因為包含一切在內,包含我們在內,所以你講道家的道,並不是不存在,最主要是有沒有作用。如果你善於觀察人,就知道「道」的作用,所以道家很強調「觀」,他們的寺廟叫做道觀,道觀是他們做研究的地方,觀察整個現象的地方,比較不願意付諸行動,有任何行動都牽涉到外在的目的,都牽涉到行動本身對錯的問題,因為他能夠觀察,用智慧來覺悟,從道看萬物就是覺悟,所以我從道來看萬物,發現萬物都是來自於道,不應該有差別,都應該是平等的,我的心就解脫了,整個生命變成整體。這是道家所希望達到的境界,我建議30歲以上再看道家比較好,但現在讓你知道道家,道家不是虛無,反而是反對虛無主義。道家的重點在於化解虛無主義的危機,在春秋戰國時代,很多人都是虛無主義,所以古代也有很多人自殺的。所以道家跟你說這是個整體,不要以為什麼都沒有,以道作為基礎、來源、歸宿,他就不是虛無了,如果你問說,那我怎麼知道道是真的存在的呢?那你就要學老莊,看他們裡面怎麼說。給大家一個線索,這句話保證你聽不懂。莊子說:「最高的智慧就是了解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。」現在看的不可靠,一切在變的。這是道家思想,非常深刻的,但是你要去了解它,你要有相當的生活體驗。所以我建議你現在先記得幾個基本觀念,慈,儉,不敢為天下先,但是你不可能實踐,因為你根本還沒學通要怎麼實踐呢, 你可以立刻了解並加以實踐的是儒家的思想。

11.請問教授,您有提到對對方的期許要溝通,而自己對他人的期許要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?或是不應該對他人抱什麼期許?
答:期許還是要的,你對別人的期許還是要溝通,你不能對別人有期許之後就要求他怎麼樣,也是要溝通,為什麼今天所提到的16項沒有愛情呢?因為愛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

12.我本身是憂鬱症患者,可以從儒家思想給我一些建議嗎??
答:如果你是憂鬱症患者,儒家思想對你幫不上忙,要早點唸唸道家,反正你已經憂鬱了。你唸道家,自然無為,不唸道家,也沒什麼差別。看看老子莊子,設法欣賞整個宇宙的存在,不要給自己再多的壓力了。

13.弘一法師說過,以儒治世,用儒來處理事情,以道治身,用道來修養自己,以佛治心,用佛學來治療自己的心,請問這該如何解釋,值得實踐嗎?
答:其實很多說法都是有它的道理,就看他前後文,以及他如何去了解儒家。一般來說,用儒家來處事,來跟人相處,這沒有錯。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,代表用道來修養自己,我只能把它的話重複一遍,因為他對佛家,儒家,道家都有他一定的解釋,所以只能簡單介紹一下。

14.想請問老師怎麼訓練說話?
答:這種事情,有時候也很難說。因為我學哲學,哲學的思想訓練非常長期的累積下來,還有我的翻譯工作,我把西洋哲學翻譯成中文,西方的哲學書本身寫得非常有邏輯性,翻譯之後我的文筆就沒有什麼廢話。久了之後,我連講話都很有邏輯性,很少矛盾,因為你訓練久了之後就會自然表達出你所接受的訓練。翻譯是個很好的訓練,同學們如果有人要出國唸人文的話,我建議從翻譯開始,這一關通過之後,你去國外唸書,你聽別人講英文就跟講中文一樣了。因為你經過翻譯,對每個字都有很嚴格很仔細的檢定,才能確定它的意思,習慣之後對於每個字的意思就會很準確。對於說話方面,只能跟各位同學說,任何事都是用心,練習口才,怎麼表達,都是用心聽別人說話。可以用3句話說的,就不要講4句,可以用2句話說的,就不要講3句。練習讓自己說出來的每句話都有一定的內容,有一定的推展,跟前面後面怎麼連貫。

15.我曾經閱讀過一句話,一位社會學家說:「我們人的一生應該要選擇自己的志業」而這個志業在我自己的詮釋是比較像信仰跟職業的結合。但是有時候這個信仰可能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可以接受的,你一路上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,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呢??
答:如果選擇的是志業的話,那就甘之如飴,遇到挫折反而快樂。你要知道,當你有個目標,為了它每天受苦受難地奮鬥,使自己的生命很精采,多少偉大的人都是受苦受難時訓練出來的,令人感動。一旦成功,可能反而走下坡,不要太擔心,畢竟把職業和志業分開也太理想化了,重要的是你要把職業轉成志業。這是我的工作,我的職業,我要在其中找到生命的價值,找不到的話,利用休閒的時間,找尋自己生命的價值,退休以後則要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,還是有很多方法。

16.教授您所講的這16點,其實都是人生的選擇。那如果說比較極端一點的人,他認為他自己吸毒不會妨害到別人,那這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贊同他的行為?
答:這問題其實很有思考的價值,這就跟自殺一樣。你雖然沒有傷害到別人,但至少你傷了自己家人的心,讓愛你的人擔心就不是一個很恰當的選擇。有些人的確是這樣過日子,這也是一種虛無主義,我們要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,只要他不妨害別人,畢竟我們不能替他們生活。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最後的希望,不要只看現在,只要你活著就有希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nno 的頭像
    sunno

    傲笑人間笑紅塵

    sun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